在交出慘淡的2024年報和2025年一季報后,昔日“光伏組件第一股”億晶光電(600537)或即將“改弦更張”。
5月26日晚間,億晶光電發布提示性公告,披露其控股股東深圳市唯之能源有限公司(下稱“唯之能源”)所持有的公司全部2億股將被司法拍賣。這批股份占唯之能源所持公司股份的100%,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高達16.90%。若交易完成,公司實控人將變更。
此前,唯之能源已多次面臨所持股份被凍結、輪候凍結及部分拍賣的境地,背后映射出億晶光電連續巨虧、產線停擺與訴訟纏身的經營泥潭。
“光伏組件第一股”深陷泥潭
僅兩周前,5月13日,億晶光電剛公告,公司控股股東唯之能源所持5469萬股已被司法劃扣,接盤方為深圳禾勤投資實業合伙企業(有限合伙)。
當時公告稱,司法劃扣后,唯之能源仍持有2億股億晶光電股份,持股比例由21.52%降至16.90%,仍為公司控股股東。
回溯歷史,億晶光電成立于2003年,2011年通過借殼上市登陸資本市場,曾被譽為“A股光伏組件第一股”。
在業務方面,公司采用“光伏組件制造+智能電站開發”雙輪驅動模式,擁有25GW的組件生產能力,以及豐富的電站建設與運營的經驗。
自2023年起,公司加速推進N型TOPCon電池技術,量產效率超過24.5%,但產業化進度滯后于行業頭部企業,市場份額受壓。
在股權方面,億晶光電的實際控制權歷經多次更迭。2017年,地產商勤誠達集團入主公司。
然而,時至2024年,公司控股股東唯之能源被曝出因債務違約而陷入困境,所持股份被司法凍結。
激進投資遭“反噬”
億晶光電今日的困局至少應追溯至2022年。
2022年時,光伏行業正處于景氣周期,億晶光電曾宣布斥資103億元投建滁州10GW TOPCon電池項目,此舉一度引發公司的股價大漲。
然而,到2024年,光伏行業產能供需失衡,P型電池價格下跌24%,N型TOPCon跌幅高達40%。
億晶光電則因激進擴產導致產能利用率驟降,電池產能利用率不足50%。加之存貨跌價與資產減值計提的雙重重壓,公司全年陷入巨額虧損。
此外,受光伏行業周期性波動及市場競爭白熱化的影響,億晶光電常州基地5GW PERC電池產能與滁州基地7.5GW TOPCon電池產能均已全面停產。
盡管公司聲稱停產不影響組件業務正常運營,公司可通過外購電池維持生產,但其自產電池配套能力喪失,疊加組件產能利用率低迷,無疑會暴露出其產業鏈整合力度的薄弱。
管理層“換血”引猜測
截至目前,億晶光電的經營已舉步維艱。
2024年年報顯示,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4.78億元,同比下降57.07%;實現歸母凈利潤-20.90億元,扣非凈利潤-20.92億元。
至2025年一季度,億晶光電的經營業績依然不樂觀。公司當季實現營業收入6.08億元,同比下降39.5%;實現歸母凈利潤-5314.27萬元,扣非凈利潤-5699.06萬元。
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,億晶光電貨幣資金10.49億元,同比減少31.73%;有息負債增至25.52億元,流動比率僅0.99,償債壓力凸顯;資產負債率高達92.8%,短期償債風險加劇。
此外,公司涉及未披露訴訟22起,進一步拖累經營穩定性。
面對危機,億晶光電管理層近期“大換血”,三名具有呼和浩特國資背景人士被提名為董事,此舉引發了市場對國資可能接盤的猜測。若呼和浩特城投等機構介入,將為公司注入急需的資金支持,并推動技術升級。
“短期而言,億晶光電亟須應對產能重啟、債務重組以及控制權穩定等問題。”一位光伏產業分析師告訴記者,“而從長遠來看,公司則需加速向N型技術轉型的步伐,以徹底擺脫對落后產能的過度依賴,重回良性健康發展的軌道。”
來源:上海證券報,作者:郭成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