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(jù)泉州網(wǎng)報道 2021年3月19日,是著名物理學家、教育家、社會活動家謝希德先生誕辰100周年。謝希德(1921-2000)出生于泉州,是新中國半導體物理學科的奠基人和表面物理學科的開創(chuàng)者,被譽為“半導體之母”。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任復(fù)旦大學校長,也是新中國高校第一位女校長。昨日,來自中華志愿者協(xié)會泉州家庭管委會、泉州明德文化交流中心、林亞立工作室的志愿者們走上街頭,紀念和宣傳這位被譽為“新中國的巾幗巨擘”,美國媒體稱為“中國的哈佛大學校長”的杰出女性。

謝希德(資料圖)
據(jù)組織這次活動的泉州文史專家林亞立老師介紹,中國的芯片研究,要感謝這位泉州女性——謝希德,她是新中國半導體物理學科的奠基人和表面物理學科開創(chuàng)者,在科學、教育、中外交流、婦女工作等領(lǐng)域都有重要貢獻。

1935年,謝希德(前排右一)與父親、繼母及兩位弟弟在北平合影。
父親曾住在培元中學獨棟房子里
據(jù)謝希德的弟弟謝希仁在文章中回憶,謝希德1921年3月19日出生于泉州的書香門第,原籍石獅祥芝赤湖村。父親謝玉銘是著名的物理學家,謝玉銘畢業(yè)于泉州培元小學、培元中學,因成績優(yōu)秀,學校免除他的學費、食宿費,并保送他去北平燕京大學深造,條件是念完四年大學后必須回到母校教書。謝玉銘燕京大學物理系畢業(yè)后,獲得洛克菲勒獎學金,可赴美留學,但記得曾經(jīng)的承諾,回到培元中學教物理,這段時間認識了培英中學讀書的郭瑜謹,二人成婚后生下女兒謝希德。謝玉銘在培元中學教了四年書,之后又回到燕京大學任教。當他再次得到洛克菲勒獎學金時,選擇到哥倫比亞大學、芝加哥大學完成碩士和博士學業(yè),學成歸國后擔任了燕京大學物理系主任。
謝希德在泉州古城生活了6年,后來跟隨父親前往北平。泉州古城西街的平水廟、甲第巷、開元寺等等,都給謝希德的童年留下難忘的美好記憶。
據(jù)培元中學原校長楊一彪介紹,謝玉銘曾任培元中學教務(wù)長,當時就住在培元中學東校區(qū)的一座獨棟房子里。

1946年春與愛人訂婚合影。(復(fù)旦大學供圖)。
當之無愧的“中國半導體之母”
1946年,謝希德從廈門大學數(shù)理系畢業(yè)后,前往上海滬江大學任教。隨后前往美國史密斯學院留學,獲得碩士學位后,轉(zhuǎn)入麻省理工學院專攻理論物理。1950年,抗美援朝戰(zhàn)爭爆發(fā),不久,美國政府宣布,凡在美國攻讀理工科的中國學生,一律不許返回中國內(nèi)地。1952年,聰明絕頂?shù)闹x希德沖破阻撓,冒著風險從美國脫身,再繞道英國返回中國,一心報效祖國,被分配到上海復(fù)旦大學物理系任教授,1983年1月,謝希德被選為上海復(fù)旦大學校長,這也是新中國高校第一位女校長。
謝希德被調(diào)到復(fù)旦任教后,在那個計算機還是由電子管組成,動輒占據(jù)幾間屋子的年代,謝希德便敏銳地意識到,半導體科學將改變今后的計算機科學,她果斷改變自己的研究方向,投身半導體物理學的研究。1957年,謝希德在北大半導體培訓班里,一面給學者們教授半導體科學,一面和同事一起從零編寫屬于中國自己的半導體教材。在謝希德等人的努力下,日后影響整個中國的《半導體物理學》僅用兩年就編寫完成。經(jīng)謝希德培訓的300多位學者,在日后分別成為兩院院士、大學教授和企業(yè)工程師,在科研一線和生產(chǎn)一線,將半導體科學薪火相傳。“中國半導體之母”的榮譽,謝希德當之無愧。

1978年復(fù)旦大學副校長謝希德教授作表面物理學術(shù)報告。復(fù)旦大學供圖
創(chuàng)造奇跡的泉州女科學家
林亞立介紹說,這位泉州女人一生中創(chuàng)造了許許多多的奇跡,僅舉十例就可見一斑:一、她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第一位中國籍女博士后;二、她是中國半導體物理學的奠基人;三、她是新中國第一位大學女校長;四、她是首屆中國科學院主席團唯一的女成員;五、她是中國表面物理學的開創(chuàng)者;六、她是第三世界科學院第一位中國籍女院士;七、她是美國文理科學院第一位中國籍女院士;八、她是第二十一屆國際半導體會議主席;九、她是中國目前唯一擁有十幾個博士、榮譽博士學位的中國女性;十、她是美國升國旗表彰的中國公民。(來源:泉州網(wǎng)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