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芯片供應短缺的影響愈發明顯,產業鏈各個環節都不可避免地產生了連鎖反應,汽車、通信等關鍵領域生產反應明顯。
步入2021年,多家海外車企更是由于芯片斷供面臨減產或停產。目前多家車企包括福特、通用、豐田、菲亞特克萊斯勒、沃爾沃等已經宣布,由于半導體芯片短缺宣布減產或者停產。據研究顯示,由于2021年全球范圍內的汽車芯片短缺,預計將造成200萬至450萬輛汽車產量的減少。
“持續的全球芯片短缺現象需要被‘密切監控’”,諾基亞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佩卡·倫德馬克19日在接受CNBC采訪時表示,“這不僅僅是電信行業的問題。這還是汽車、消費電子產品、新興的物聯網都在面臨的問題。”
伴隨著“芯片荒”,半導體產業長期存在的不平衡,令全球主要芯片生產國開始重視規劃“半導體產業自主能力”。
比如,英特爾近日宣布,將斥資20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錢德勒市新建兩家半導體工廠,加速美國芯片產業本地化。此外,英特爾還將組建一個獨立的半導體制造企業――英特爾代工服務公司(Intel Foundry Services),以滿足全球對計算機芯片日益增長的需求,并計劃在美國和歐洲其他地方建立更多的半導體工廠。
對于中國市場而言,芯片危機確實成為影響產品生產的關鍵,國內部分中國企業也開始了加快自研芯片的布局。近年來,諸如華為、小米、東風汽車旗下等等都開始研究半導體芯片。
近日,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接受采訪時透露,自主研發的中控芯片將會在2023年實現裝配上車。在談及近期汽車行業所面臨的零部件供應短缺問題時,李書福表示,吉利汽車已全面排查芯片供應風險,結合2021年銷售目標,根據風險等級,向供應商鎖定3-6個月長期訂單,做到提前鎖定,確保生產不受影響。在芯片方面,吉利早在2019年就已布局「中國芯」戰略,在提前策略性采購備庫存的同時,也在迅速推動國產品牌芯片的導入,以及自主研發設計的芯片。
當前,國家層面也高度重視半導體發展,自立自強成為題中之義,其中,工信部近日印發了關于印發《“雙千兆”網絡協同發展行動計劃(2021-2023年)》的通知,著力提升核心芯片、器件等研發制造水平,推進通信產業鏈自立自強。
對于芯片,業內人士指出,芯片依賴全球產業鏈,多國補短板也需國際合作。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(SIA)總裁兼CEO諾弗爾20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,芯片行業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,沒有國家可獨自讓芯片供應鏈自主化,政府應該減少對芯片技術出口的限制,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以推動半導體行業的創新。
對于中國而言,雖然與國際依舊存在著差距,但自立自強永不為過,危機也是警醒,期待中國半導體芯片的發展壯大。